沒想到家電寒冬的幕后黑手是它
                來源:    發布時間: 2015-08-10 16:00   2651 次瀏覽   大小:  16px  14px  12px

                談及2015年家電行業的發展情況,不管是廠商還是經銷商都有不少抱怨:市場相對飽和,行業競爭激烈,消費者需求越來越難懂,掙錢越來越難了……別說是“躺著就把錢掙了”,一些中小企業甚至已經遭遇“生死存亡”的危機。那么造成這種困局的罪魁禍首到底是誰呢?

                引發當前家電產業困局的元兇,就是一個:產能嚴重過剩。具體來看,就是家電廠商太多,但卻又普遍存在市場分散、能力不強等問題。

                其實產能過剩在業內早就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。只不過前幾年在“以舊換新”、“家電下鄉”“節能補貼”政策的拉動,家電業沉醉在短暫的市場春天里,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對行業的影響會有多大。

                現在,隨著政策逐步退出,加上房地產市場的低迷,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,整個家電市場越發不容樂觀。巨大的產能無法帶來應有的市場效益,卻又棄之可惜,反而成為企業發展的“包袱”。產能過剩,已經不可避免的成為阻礙家電業發展的最大元兇。

                有數據顯示,國內冰箱產能一年超過1億臺,至少有35%的產能過剩。相關人士透露,此數據可能存在相當程度的美化,業內像彩電、空調、冰箱、洗衣機等大家電的產能,至少存在50%以上的過剩。小家電和廚電產品情況也不容樂觀,產能過剩也基本達到50%。

                以家用空調為例,目前國內市場產能有1.5億臺左右,而實際上市場需求不到5000萬臺。這樣看來,僅格力與美的兩家的產能就已經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。其它那么多空調廠家的產能就是典型的過剩。

                產能過剩危機:中小企業陷入生存挑戰

                產能過剩,給業內帶來一系列的問題:對經銷商來說,產能過剩的直接后果是巨額庫存。產品很多,可消費者不買賬,壓款嚴重。而對家電廠商而言,拖著產能過剩的巨大包袱,無疑會阻礙創新的速度,使企業喪失快速發展的先機。

                產能過剩,使行業競爭更為慘烈:低價促銷成為企業消化自身產能,搶占市場份額的首選方法。今年上半年,一向穩重的格力空調也大打價格戰,以致發改委出面干預。即便如此,各種其它隱藏形式的“價格戰”還是沒有停止,畢竟釋放產能才是企業的頭等大事。

                不過對格力這種行業領導品牌來說,釋放產能只是其中一個目的,今年的格力價格戰也被行業解讀為其借機清洗業內中小廠家出局,為未來市場發展鋪路。

                確實,對產能過剩感到危機最大的無疑是中小企業,不論是低價搶占市場,還是創新引領趨勢,中小企業的實力與大品牌相比相差甚遠。在需求旺盛的時期,他們或許還可以分一杯羹,而當面臨現在行業洗牌的時期,很可能會被淘汰出局。

                出路在哪:消化產能還是創新模式?

                面臨如此困境,低價競爭顯然不是企業長遠發展的出路。有人會說,那就擴大內需。殊不知,“家電下鄉”等一系列政策已經提前透支了國內市場容量,家電的整體發展已經超于飽和,更新需求難以快速拉動。

                無法在國內市場消化產能,很多家電企業想到貼牌“走出去”??山鼛啄陙?,西方老牌家電品牌自身的發展都步履維艱,給外資企業貼牌的“中國制造”更不可能獲得長遠發展。何況,“中國制造”的低成本勞動力、土地、環境等國際競爭優勢,早已不再明顯。

                像海爾、海信等大型家電企業選擇了另一條路:收購海外企業,來實現自主品牌的擴張。不過,通過海外并購的擴張畢竟任重道遠,不是每一個企業都有實力和魄力這么做。也很難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。

                說到底,品牌的發展來自消費者的信賴?,F在簡單模仿、仿制的時代早已過去,誰能快速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他們才會為誰買單,企業才能長久發展,不然只會被接下來的行業洗牌淘汰?;蛟S企業需要的是壯士斷腕的決心,不再盲目上產能,而是沉下心來研究市場需求,研發技術,創新產品和模式,提升品牌形象。

                那么,在接下來的行業洗牌中,誰會被淘汰,誰又會成為新的領頭羊?我們拭目以待!